转载于正北方网 2012年4月19日刊登 编辑:李雪琪
2008年8月14日,李莹作为呼和浩特市首位眼角膜捐献者,她的名字被永久地镌刻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纪念碑上。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免费为李莹提供了安息地,并且无偿为李莹建了一尊半身雕塑。
2012年清明节,李建国夫妇再次来到女儿的墓前。他们含着泪,用毛巾仔细地给女儿擦脸、抹去身上的灰尘,又为女儿系上了象征思念的绿丝带。恰逢古林人文纪念园在举办“鸿雁寄相思”活动,李建国、冯迎春提笔为天国的女儿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孩子,你还好吗?爸爸妈妈来看你了……”签上两人的名字后,李建国、冯迎春夫妇的眼睛再次湿润了。
夫妇俩久久地站在女儿的雕塑前,看着周围的一切——常青树的树干仍然是那样挺拔,雕塑基座上“光明的天使”5个大字仍然是那样熠熠生辉,像女儿的眼睛,传递着光明。
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纪念碑及主题广场纪念碑就在李莹安息地不远的地方,碑上镌刻着李莹的名字。“女儿虽然去世了,但是她却以这样的方式活着,受人尊敬,让人怀念,我们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李建国、冯迎春夫妇感慨万千。
此次来呼和浩特看望女儿,李建国、冯迎春还有另外一个心愿:女儿的母校快要举行60周年校庆了,他们想把女儿的一些珍贵档案捐给学校。记者看到,李建国和冯迎春带来的档案有李莹去世后上级追授的奖杯、奖章、证书、表彰文件以及各级领导、医生、记者、师生等对李莹表示关心的签名册和签名T恤共9件。
在4月5日的捐赠仪式上,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晓英代表学校接受捐赠。高晓英表示,李莹不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骄傲。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存。
李建国、冯迎春说,李莹从患病、病重到去世,内蒙古农业大学给予了他们一家充分的关心和帮助。在李莹去世后的这5年里,学校每年安排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专程前往通辽看望他们。他们把李莹的珍贵档案捐给学校,能丰富女儿母校教育学生的精神内容。
“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到处都是她的影子。”说起女儿离开后的日子,身为母亲的冯迎春更是感慨万千。勾起对女儿往事的回忆有点残酷,可是冯迎春夫妇说,他们已经基本上从痛苦中走出来了。
冯迎春说,通辽市是李莹成长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她们娘俩的回忆。她在逛商场的时候,有时看上一件衣服想和姑娘商量商量,可是一回头才发现没有人,只好唉叹一声,黯然神伤。
冯迎春说,她今年已经55岁了,在通辽职业学院搞财务工作,马上就要退休了。女儿病重期间,也正是她在学校里比较忙的时候,要强的冯迎春抓紧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赶紧来陪女儿看病。后来实在分不开身,她才向单位请假。
李建国说起自己的情况,也是感慨万分。女儿病时,他也从原来的单位下岗了。为了给女儿看病,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30万元的外债。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辽职业学院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们才走出了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困境。安排完女儿的后事回到通辽后,通辽职业学院还为他安排了岗位,在学院的机电工程学院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解决了他们夫妇俩的不少实际问题。
说起李建国,冯迎春告诉记者,失去女儿后,他还是那个爱张罗的人。听说有个同学得了肾衰竭,他就赶紧四处联系校友,帮助得病的同学。
“我们还记得,那是莹莹去世一个月的时候,我们向自治区红十字会递交了捐献角膜的申请。”冯迎春告诉记者。
“经过多日的思考,我们夫妻俩决定死后将眼角膜捐献出来,挽救那些思想进步、积极进取的失明年轻人,也希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文明。”李建国、冯迎春回忆说。2007年10月9日是李莹捐献眼角膜1个月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对夫妇向自治区红十字会递交了志愿捐献眼角膜的申请书。
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冯迎春,内蒙古通辽职业技术学院职工,50岁;李建国,通辽市皮革厂下岗工人,52岁。李莹是我们唯一的爱女,2007年9月9日离世后,她的眼角膜在媒体、红十字会、学校、医院、民航以及姚晓明博士的帮助下成功捐献,使深圳两名青年重见光明,并且引发了南北光明的爱心接力,给4个家庭带来了光明和幸福……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死后,将我们身体的部分器官捐献出来,送给那些急需的人,让他们不再痛苦?这只是我们观念改变之后的举手之劳……”
“我们一定会恪守承诺,死后将眼角膜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帮助那些被疾病折磨的人。”李建国、冯迎春告诉记者,他们的女儿无论是病重期间还是去世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都给了他们无私的帮助,他们一定会效仿女儿的大义之举,践行当初的诺言,回报社会对他们一家的关爱。
张卫中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团委书记。2008年8月,张卫中从山西农大毕业后,考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始了学生工作。刚到学校时,学校正在宣传李莹的先进事迹。在随后的工作中,张卫中开始细心地了解李莹的事迹。张卫中说,在每年的新生教育中,李莹事迹都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莹的理想信念坚定、坚强,同病魔进行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无数师生,如今,李莹精神正在向乐于助人、扶贫助困等领域延伸。现在学校以李莹名字设立了李莹奖学金、李莹爱心基金,李莹爱心基金对那些身患重病的大学生进行救助,让他们感受人间真情、重新树立信心。在李莹精神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社团开始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
光明天使李莹离开我们已经近5个年头了。今年的清明节,李莹的父母李建国、冯迎春特意从通辽赶到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李莹的安息地,再一次看望了亲爱的女儿。同时,他们还把李莹的一些珍贵档案捐给了女儿的母校内蒙古农业大学。记者感受到,这对不幸但却坚强的夫妻,已经慢慢走出了丧女之痛。他们表示,一定会践行当初的承诺,身后不仅捐献眼角膜,还将捐献有用的器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李莹,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级工商管理一班学生。2005年9月的一天,李莹在上体育课时,左大腿出现阵发性疼痛。后经确诊,她患上了一种罕见病症——“多形性横纹肌肉瘤”。
2006年初,李莹到北京做手术,昂贵的费用让这个下岗家庭不堪重负。与病痛顽强抗争10个多月后,年底李莹返回学校,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学习。难能可贵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的李莹还通过了4门专业课期末考试。
2007年6月,李莹再次住院。8月中旬,李莹强忍剧痛在病床上吃力口述,由母亲整理记录了她生前最后一份入党思想汇报:“我在2004年10月就向党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现在我因为病情可能没有能力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党的培养教育了,等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愿将我的眼角膜捐献出来,挽救那些失明的兄弟姐妹……让我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用我的眼角膜作为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8月26日,在病房里,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为李莹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此时病重的李莹,只能让父亲握着她的手进行宣誓。
9月9日,李莹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她的眼角膜被连夜送往深圳,第二天成功移植给两个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光明。李莹也因此成为我区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大学生。作为光明天使的李莹,牵起了祖国南北的光明大接力。后来作为回报,深圳市眼科医院又向内蒙古捐赠了两片眼角膜,以此回报李莹给深圳青年带来的光明。内蒙古两位幸运的年轻人,也因此重见了光明。
李莹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肯定。2007年11月,教育部追授李莹“全国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团委追授李莹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李莹被呼和浩特市委政府评为十佳市民,同年获得2007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2009年5月,李莹入选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11年3月《北方新报》创刊10周年之际,李莹入选十年新闻人物。
深圳市眼科医院的姚晓明博士在给李莹父母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李莹的眼睛仍在烛照着世界,她的青春一如烈火在跃动,她的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精神与天地同在……”